g7国家海外资产净额比较 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点击数: 403 更新时间:2017-02-27 10:30:54

国际金融危机对长期以来由美欧银行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资产总量、银行业盈利能力、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流动性状况和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六个方面考察了危机前后各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说明,从国家性质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近十年来金砖国家表现突出,银行实力不断增强;从区域分布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位于东亚国家,逐渐成为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

变化中的全球金融格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通过对金融政策的调整,扩大金融业的规模,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水平,使其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是金融体系通过实践证明的基本事实。而在21世纪,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高收入国家,成为新的增长极。在这次经济衰退出现后,世界银行前行长佐里克这样描述新的经济版图,“随着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成长,数十亿人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新的一体化模式加上区域协作和全球开放的推进,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走向多极增长的进程。”现代市场经济是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商品经济,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契约化和金融化的金融经济。不同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同样会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长期以来由美欧银行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区域和国别来看,全球银行业增长重心逐渐东移,新兴市场竞争地位逐步提升。在2000年,发达国家银行在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中的数量、资产和资本占比分别69.0%、87.7%和82.6%,到了2010年,则下降为55.7%、80.3%和74.7%;反观新兴市场的对应数据,则从2000年的31.0%、12.5%和17.3%,上升到了2010年的44.3%、19.6%和25.2%;其中,金砖四国银行在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中的数量、资产和资本占比从2000年的4.3%、4.7%和5.7%,上升至2010年的14.7%、12.0%和13.5%,10年来的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此前30年累计的变化幅度。从市场环境看,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对欧美银行业而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同时,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由于其更光明的增长前景和更强健的基本面,加上远高于先进经济体的利率水平,一直吸引着资本流入。但同时也推高了新兴市场的杠杆水平和资产价格,一旦出现全球增长乏力、资本骤然外流,或融资成本上升削弱国内银行的状况,新兴市场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各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资产总量、银行业盈利能力、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流动性状况和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六个方面考察危机前后各国银行业实力的变化情况。g7国家海外资产净额比较

银行业资产规模

银行资产规模是判断其发育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银行体系的扩大有利于减少信贷约束、促进公司借贷和推动存款盘活,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图1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的数据,总结出了2006年至2011年各国存款类银行资产总量(与GDP的百分比)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G7国家和欧盟国家的这一数值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国家。在G7国家中,以英国和日本这一数值最高;在欧盟国家中,以英国、荷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较高,在近年达到了200%左右。在金砖国家中,以中国最高,2011年的数值为130%。另外,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对这5组国家的资产增长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都基本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以欧盟上升最为显著,而同期欧盟各国的GDP较为稳定,除2009年增长率为-4.3%外,并未出现负增长。

银行业盈利能力

我们用近五年的5个指标来衡量各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权益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 ROE)、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ssets, ROA)、净利息收益率(Net Interest Margin, NIM)、成本收入比(Cost to Income Ratio)和非利息收入占比(Bank Non-interest Income to Total Income)。银行权益回报率等于净收益除以总的股东权益;银行资产回报率等于净收益除以总资产;净利息收益率等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除以全部生息资产;成本收入比等于银行的营业费用除以营业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等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百分比。

配置海外资产_g7国家海外资产净额比较_日本 海外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净利润与当年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图2报告了2007~2011年各国银行平均权益回报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金砖国家银行业的平均权益回报率最高,虽然2008年以来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在5年间均达到了10%以上。而欧盟和G7国家的银行业平均权益回报率比较低,并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负值。东盟10国受到缅甸的拖累(2010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为-133.5%),在2010年出现的低谷,但2011年很快恢复到了14%。

资产回报率。资产回报率(ROA)评估公司相对其总资产的盈利能力,计算方法为公司的年度盈利除以当年的总资产平均值。图3总结了2007~2011年各国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ROA)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金砖国家、和东盟国家的资产回报率明显高于G7和欧盟国家,虽然在2008年到2010年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2011年都出现了明显的回升,5年间均达到1%以上。2008以来,欧盟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由于欧债危机明显下降,2009年至2011年间的ROA值均接近于0。

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收益率(NIM),等于银行每年税后净利息收益除以当年平均生息资产。净利息收益率的提高表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快于盈利资产的增长,银行在增加盈利资产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了利息成本,银行经营效率高。图4总结了2007~2011年间各国银行平均净利息收益率的变动情况。欧盟和G7国家的净利息收益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国家,5年间均保持在2.5%以下。在G7国家中,美国和加拿大的银行净利息收益率较高,均达到了3%以上;日本、法国和德国较低,均在1%左右。东盟10国的平均净利息收益率最高,保持在4%左右;金砖5国也保持了较高的平均净利息收益率。

成本收入比。成本收入比(Cost to Income)是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之和)的比率,反映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图5总结了2007~2011年间各国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的变动情况。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的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国家,近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G7国家的平均成本收入比最高,达到了60%以上,其中,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最高。在金砖国家中,除了俄罗斯成本偏高外(近年来达到90%),其他四个国家均维持在60%以下。

非利息收入比率。非利息收入是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是指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银行总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比。非利息收入在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金融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早已超过贷款利息和投资收入,成为决定银行业未来扩张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图6显示了2007~2011年间各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动情况。数据显示,主要发达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达到40%以上,G7国家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东盟各国以及中日韩。近年来,金砖国家的中间业务也得到不断发展,以俄罗斯、南非上升最为迅速。俄罗斯甚至达到了80%,远高于G7国家和欧盟。

银行业资本实力

1988年巴塞尔协议实行以来,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变化,资本实力取代总资产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英国《银行家》杂志也采用一级资本进行银行排行。我们采用一级资本充足率(Tier 1 Capital Ratio)和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两个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实力。一级资本充足率采用各国前10大银行的加权平均一级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则等于银行总资本除以加权的风险资产。

一级资本充足率。图7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各年度金融发展报告(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整理得出了各国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各组国家的该比率都呈上升趋势,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银行业都在积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本实力。G7国家的该比率最高,2010年和2011年均高于其他各组国家。其中,以日本该比率最高,加拿大和德国次之。金砖国家中,中国和印度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增幅最为明显。

资本充足率。图8根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的数据整理得出了各国的资本充足率。可以看出,各组国家的资本充足率在金融危机前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9年起又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在各组国家中,以东盟10国的资本充足率最高;金砖国家波动最大,而这个波动主要来自于中国数据的变化。

银行业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率。g7国家海外资产净额比较不良贷款率指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则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图9根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的数据整理得出了各国不良贷款率。可以看出,除了欧盟和G7国家,各组国家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均呈下降趋势,以东盟国家最为显著。在欧盟国家中,以爱尔兰和希腊的不良贷款比率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从2007年的0.8%和4.5%增长到2011年的18.7%和17.2%;在G7国家中,不良资产率的上升主要来自于美国、英国和意大利。在金砖国家中,以中国和印度该比率下降最为明显。中国从2001年的29.8%下降到了2011年的1.0%;印度从2001年的11.4%下降到了2011年的2.3%。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是银行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考察的是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图10根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的数据整理得出了各国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的这一指标远高于其他国家,东盟10国和东盟10+3的这一指标也呈上升趋势;而G7国家和欧盟则在2004年之后呈下降趋势。金砖国家中这一比值的上升主要来自于中国。在G7国家中,以美国和英国的下降最为显著;大部分欧盟国家的该比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希腊、西班牙和比利时最为突出。

银行业流动性状况

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银行的流动性比例等于流动性资产除以流动性负债(即短期存款和其他短期融资)。图11根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的数据整理得出了各国流动性比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东盟10国的流动性比率在多数年份高于其他国家,近年来达到了40%以上。金砖国家的均值最低,一直徘徊在30%左右,其中以印度和南非为最低。G7国家银行业的流动性在近期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增长到了48.5%,而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德国。

银行业国际化程度

从国际大型银行的发展经验看,国际化是银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路径。我们主要从各国银行外资持股比率和海外机构所有者权益与GDP之比两个方面来考察其国际化程度。图12总结了各国银行业海外机构权益与GDP之比。研究对象是所有向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的银行,海外机构总权益包括了其海外所有者权益和海外机构的在国内的所有者权益。可以看出,欧盟国家依然最高, 2006年以来超过了100%,其中爱尔兰、塞浦路斯和马其他均超过了200%。其次为G7国家,平均值达到了60%左右,其中英国最高,近年来在150%左右。在金砖国家中,南非和巴西占比较高,中国和印度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较低。

结论

本文从六个不同的方面考察了危机前后各国银行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从国家性质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近十年来金砖国家表现突出,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具体来讲,金砖国家银行业的平均权益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均明显高于G7和欧盟国家,虽然危机发生后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5年来一直明显高于G7和欧盟国家。金砖五国还保持了较高的平均净利息收益率,5年来维持在4%左右,高于欧盟和G7国家(5年间均保持在2.5%以下)。2007~2011年间,与发达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不同,金砖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从36.8%上升到了40.6%。金砖国家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其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贷款率和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但金砖国家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其中以中国最为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说明其风险控制意识在不断加强;而G7国家和欧盟则在2004年之后呈下降趋势。金砖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在区域分布上,东方和西方现在不仅代表南针上的方位,更代表经济多极化的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位于东方的东盟国家随着区域合作和全球开放的推进,逐渐成为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尤其以东盟10+3的整体表现更为抢眼。东盟国家的银行业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平均权益回报率(2010年除外)和资产回报率在2007年以来均显著高于G7和欧盟国家。东盟10+3还保持了较高的平均净利息收益率,5年中维持在3%以上,高于欧盟和G7国家(各年平均值都在2.5%以下);其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G7国家则达到了60%以上。东盟国家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加强,其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已于2011年超过了欧盟国家;其不良贷款率持续降低,目前已低于G7国家和欧盟;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已远高于西方国家。

总的来说,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在危机前后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孕育和塑造着未来全球银行业的多极化竞争格局。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新兴国家的银行业在规模和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如一级资本充足较低、对外直接投资不足、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等。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回落,银行正面临经济下行的考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盈利能力降低以及不良率回升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成为现实。此外,随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企稳和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落实,银行业正在慢慢恢复活力,目前已经有一些银行正在开始恢复活力和竞争力。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必须要认识到到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从而真正提高新兴(300098,股吧)国家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是外交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ZY2012KA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